您的位置 首页 > 华为mate40pro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相对原子质量)

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取多少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2.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碳原子质量×1/12 无单位

常见的几个原子团: OH- NO3- NH4+ SO42- CO32-

2、氮的相对原子质量

1.(2015郑州)已知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2.(2015广州)某元素A的阴离子Am-与元素M的阳离子M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A的核电荷数为a,则M的核电荷数为( )

A、a-m-n B、a+m+n C、a-n+m D、a+m-n

3、n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前几集的介绍,我们已经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来源于它外层电子的分布,那么让我们进入碳元素的原子核,看看碳原子核会赋予碳什么样的性质,我们能如何利用它。

碳原子的示意图,仅仅是示意而已,实际上原子核比这要小的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的情况完全不同于我们80年代看到的代表科学的原子模型,没有固定的轨迹,而是呈电子云一样的分布。

碳比较稳定的同位素有三种,碳12,碳13和碳14。前面提到,碳12是由三个氦原子在恒星内部聚合而成的,也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的,所以一般提到碳的原子量都会认为是12。

4、钙的相对原子质量

然而当我们打开元素周期表,翻阅其中碳的原子量的时候,为什么会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写着碳原子量:12.011。其实这个数字是碳元素各种同位素的平均原子量。

其实历史上,科学家们也曾经为了这个问题而伤脑筋过,最早假定氢原子是单位1,但是问题在于氢元素也有几种同位素,不信你去看看现在的元素周期表上,氢的原子量是不是1.0079?

元素周期表上每个元素的原子量都是带小数的,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了吧?

5、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什么是12

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就用氢1原子的原子量来作为基本单位不就行了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里有质子和中子,通过胶子结合在一起。电子的质量只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也有很小的区别,一个是电子的1836倍,一个是1839倍。如果氢1原子核的质量是1,那氘原子核的质量就要比2略大一点点了。所以严格来说,高级元素(比如碳、氧甚至金)的原子质量并不是氢1原子的整数倍。

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是一对双胞胎,质量却有些微小的差别。

更何况,还有一个问题,氘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的,那么当然氘原子核的质量应该等于1个质子+一个中子的质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氘原子核比后者要轻千分之一左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质量守恒定律在原子核内失效了?

6、碳的相对原子质量初中

氢弹的核反应,反应前的氘核(Deuterium)和氚核(Tritium)质量加起来大于反应后的氦核(Helium)和中子(Neutron)的质量和,这中间的差值就是核反应带给我们的巨大能量。

其实很简单,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告诉我们:E=mc2,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这千分之一的质量就是在质子和中子结合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核能。这种质量的差别叫做"质量亏损",并不是质量真的少了,而是质量转化成能量,或者说质量以能量的方式表现出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越了能量守恒定律,E=mc2体现了在更高层次上的质能守恒定律。

那为什么在日常的化学反应中,我们没有发现过这种质量亏损呢?原来,化学能相对于核能实在是微不足道,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化合成甲烷,其中的质量亏损只有0.000031%,实在是很难察觉。或者更直观的例子,大家可以想想一枚普通的炸弹跟原子弹相比。因此为什么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研究氢能源的价值远远小于低温核聚变,从化学能到核能,这是人类对能量利用层级的区别。

7、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提出以碳的同位素碳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并商得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的同意,于1961年8月正式决定采用碳的同位素碳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标准,同年发布了新的国际原子量表。

之所以选择碳12,是基于很多考虑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之前我们几集里讨论的:碳元素是有机物的骨架,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一个有机物分子中,可能会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碳原子,如果先把碳原子确定,就会方便很多。

C12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都是6,用一句网络语言,C12就是666!

8、氟的相对原子质量

另外碳元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丰度也很稳定,其他同位素C13和C14的丰度都太低,干扰较小。

更重要的原因是碳原子核的原子量比较容易测定。原子量是通过质谱仪来测定的,碳和氢的化合物比较容易被加热到离子状态,因此容易用质谱仪测量出碳原子核精确的质量。

总之,碳12就这样很光荣的成为了原子量标准的角色,一直到现在。

9、磷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明白质谱仪的原理,经电场加速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半径可以告诉我们粒子的荷质比,然后推导出粒子的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演变是人类对物质本质认识的一个缩影,小编在这将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这段曲折的历史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从道尔顿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建立的原子论说起。道尔顿根据他所建立的原子论导出了倍比定律(这时倍比定律与定比定律已经形成),并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1803年,他规定了H的原子量为1(虽然他正式发布他的原子论是在1805年)。那时人们已经知道水中氢氧质量比为1:8,道尔顿无从知道水中氢氧原子的比例,他就根据思维经济原则武断地决定,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氧的原子量是8,道尔顿是原子量测量的开山始祖。

10、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水,像二氧化硫、甲烷、碳酸钡的分子组成他都给错了。而因为这样,虽然氢氧化钾的组成他写对了,但根据这个分子组成并结合氢氧化钾的宏观质量来推断钾的原子量也必然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因为氧的原子量是错误的。

上文已经提到了,那时候人们的科技水平不发达,确定原子量的方法是:

3、根据前两者确定原子的质量比(这个现在的初中学生应该也会,一般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