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仿真机器人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

1、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居里夫人——发现发射性物质镭和针——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

第一次 - 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第二次 - 电力的广泛应用。

(2)交通运输业: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研制成第一辆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他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1)电的发明与应用:伏打电堆、发电机、电动机、电话、无线电报、电灯等。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起止时间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应用: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第三次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就石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

4、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

第二次 - “电气时代”“钢铁时代”。第三次 - 信息时代。

(2)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有些国家(日、俄)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

5、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1)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2)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第一次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 - 英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第三次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

(1)积极: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电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2)消极:工业污染加重,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犯罪活动猖獗。(1)积极:实现了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营销、网上行政、网上教育等。

(2)消极:一些网络垃圾信息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治安,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弱化。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

(1)政治: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近代工业产生,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中国的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起止时间

(2)经济: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沉重打击。

(3)思想: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政治制度。

(1)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

(2)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教育水平较低,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问:现代化是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革命。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各领域都呈现出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那么,这些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总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

10、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政治方面,一般情形是,人类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专制王权的独裁统治逐渐被现代政党和议会制度所取代,社会治理方面出现从人治向民主化、法治化的转型现象。民主是人类永恒的理想追求,民主是政治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主权在民。英国为什么第一个走进现代化的大门?就是因为英国首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克服了王权专制,实现了现代法治。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存在着虚伪性和不真实性。庆幸的是,民主、法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中华传统德政文化基因的有机结合,在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实践中,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能。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现象,无论在不同历史条件和情形下,采取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包括社会制度的选择),实现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共性,就是远离人治而越来越趋向民主和法治。

经济方面,表现为经济形态上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型变革,文明形态上呈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把握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两个层面。一是,商品、市场、资本等生产关系的变化。靠原始的狩猎、畜牧和农耕谋生的经济生产方式,肯定不是现代化的;只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是现代化的。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是商品交换的出现,且交换范围和对象越来越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正如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二是,科技革命推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变革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至今,世界现代化已经历四次工业革命(亦称科技革命):18世纪60至7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20世纪50至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的发展为主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这一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科技领域的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新兴经济业态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文明形态的演进。

文化方面,启蒙取代蒙昧、科学民主取代宗教和神权统治,宗教世俗化、民主理念和国际交往理念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支撑性思想观念。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尤为重要。现代化开启之前的欧洲中世纪,人们在封建神权统治下,对世界的认识长期限于如何赢得上帝恩宠的宗教冥想中。而现代化开启是源于人们开始相信通过科学、理性的筹划和制度设计,能够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处境。这与17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宣告科学时代的到来有关。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开始大胆地抬起头来,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瓦特之所以能使用以往工匠们根本不会想到的方式来改良蒸汽机,就是因为他钻研牛顿力学等科学,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成功。质言之,现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观念领域就表现为科学、理性、世俗等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很值得我们学习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