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智能手机多少钱

科技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三审超期)

1、科技管理研究是cssci吗

2018年1月24至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会议在杭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理工大学承办。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处长周华东,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基金处处长金涛、副处长刘燕、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长级)于永明,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等出席会议。全国170多所高校以及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科技管理工作的近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长级)于永明和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参会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并分别介绍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和科技工作发展情况、浙江理工大学基本概况以及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2、科技管理研究投稿经验

开幕式后,金涛代表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建议。随后进行了高校科技管理研究分会理事换届工作,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当选为第九届高校科技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杰、北京大学科研部部长周辉、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周羽、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院长关新平、四川大学科研院院长褚良银、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晋平、同济大学处长贺鹏飞、大连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王博等当选为理事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当选为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随后,金涛介绍了本次学术年会论文的征集和评选情况,与会领导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为与会代表做了题为“新时代需要怎么的新作为”的专题报告。报告从仔细体会新时代、深刻分析新使命、未来教育的深刻变革和奋力实现新作为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了新时代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科研育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处长周华东为与会代表做了题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专题报告。报告从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情况、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新时期人才政策若干思考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激励政策等,为高校科技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官网

下午还进行了科研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为全体参会人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为如何做好全国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日前,自治区科技厅召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有关事宜,厅党组书记冯家举、厅长孙俊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2021年上半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报告,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科技改革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全厅上下要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科技三会”和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全面做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4、科技管理研究三审

会议指出,2021年,自治区科技厅在构建科技计划“揭榜挂帅”制度、放宽科技经费使用自主权、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优化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优化政务管理和服务、推动各相关厅局落实“科技创新30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有效推进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冯家举强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立足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自领任务、逐项分析、查缺补漏,把改革任务逐一落实到今年和“十四五”工作中。一是要坚持目标导向,把握重点方向,做好顶层设计,把改革任务回归到科技厅的“初心”上来,加强改革措施的衔接,防止改革碎片化,实现系统化改革目标。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到规章制度上,要针对问题入手,对基础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梳理,拉出清单,拿出时间表。三是坚持结果导向,明确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加强闭环监督考核评价,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从规章制度建设上激励和鞭策各部门将改革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孙俊青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抓”有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了“抓改革”,我们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赋能,努力在转变科技管理职能上实现新突破,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服务好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把科技创新融入到“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建设中,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抓住重点,以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把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统筹谋划,改革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组织管理方式,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5、科技管理研究是cssci吗

入选理由: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新型举国体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科技创新管理这一议题,2021年度,学术理论界从多个层面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探讨新型举国体制的发展脉络,辨析其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举国体制的区别,并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价值及作用机制。2.探讨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研究有利于新型举国体制价值发挥的组织机制与实施方法。3.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践,探讨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4.围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获得重大科技突破的项目,开展案例研究。

专家点评: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争取重大突破、实现重大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的战略性举措。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要求研究者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研究阐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组织动员和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协同机制;要求我们发展战略性科技力量,以重大任务为导向撬动产学研有效衔接,攻克科技与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等等。2021年度,学术理论界成功破题,通过分析中国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在科技与创新中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经验,突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逻辑;通过对全球经济体系与国际竞争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的探索方向;通过对若干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部门的实证分析,为本土理论创新打下了基础。展望未来,应从两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方面,夯实中观层面的研究,立足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机制,辨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深耕实践,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及时总结和归纳在新领域、新实践中的机制创新,在学习、参与和推动关键突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理解社会经济重大变化的理论框架。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扩展版)

6、科技管理研究投稿经验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

《科技管理研究》1981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管理类科技学术刊物,半月刊,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科技管理研究》先后入选:北大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武汉大学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网络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科技期刊‘双效期刊’方阵”以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的荣誉称号。《科技管理研究》已成为科技战线的重要刊物,在国内,特别是在华南地区具有明显影响力。

7、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官网

自主创新专论,科技发展与政策,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产业科技管理,组织创新力研究,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低碳与绿色发展研究,科学学研究。

◆本刊对通过的稿件将通过学术不端系统进行检测,重复度达到20%的将不予发表。

◆本刊已经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华艺数位等相关期刊网、数据库、兄弟期刊社订立合作合约,来稿如无特别说明,则视为作者同意本刊对来稿作网上收录等相关处理;否则,请在来稿中予以声明。

8、科技管理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摘 要: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的职责和使命,面对新时代和新需求,研究型大学必须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坚持科教融合,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打破学院与学科藩篱,促进多学科沟通,建立跨学科组织;通过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实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进而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三个“第一”的重要载体,引领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等方面成为重要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研究型大学科技工作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站在转段升级新起点上的研究型大学,如何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需求、新任务,通过科技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实现新的飞跃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国运所系,强国建设对科技创新必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科技革命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机遇,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些后发国家及时抓住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了赶超跨越。以蒸汽技术为引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德国紧紧抓住电气技术革命的机遇,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美国在信息和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并一直保持到现在,综合国力达到世界高峰。

9、科技管理研究三审

从历史发展来看,大国崛起和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以及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紧密联系。中美贸易争端再一次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创新差距的严峻挑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研究型大学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国家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十分迫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到2020年,高校创新体系要实现更大突破,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方面形成两个高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支撑力量。到2035年,高校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之一,对世界科学作贡献,对人类科技知识发展作贡献。到2050年,高校成为创新领军人才的聚集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引领者之一,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目标。[1]《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应“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知识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传授已有知识和创造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对学校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融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科研育人,科教融合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条件。科研首先要为培养学生服务,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真本领,科研不仅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的载体,更应该成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研究生的动力。因此,学校的科研方向和选题首先要体现基础研究工作和原始创新工作,要利用学生生源好、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让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参加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科学精神、作风意志、创新意识和能力。[3]

10、科技管理研究是cssci吗

现代大学内涵不断发展,从长远来看,研究型大学将会成为社会创新的中心,因而必须研究与科技、经济结合的规律,也必须顺应科技创新的规律。现代科技结构和发展趋势呈现四个特征:一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其结果是科学知识与科技成果高速倍增,科学技术的物化周期缩短,科技队伍急剧增长,科研经费急剧增长。二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化加速,形成新的科学技术群,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体现了集成化的特点。三是基于新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需要不断创生新的科技研究领域,新的社会需求不断产生,现代科技的发展“既分化又综合、以综合为主”的新特征和趋势,各类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四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科学技术同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上述特征的出现要求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要进行改革与创新。[4][5]

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生命领域,合成生物学打开了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认知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这样的新机遇出现之时,当代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研发规律和研发形式:一是直接延展基础研究成果而实现技术创新的“延展型科技创新”,要求建立对基础性研究成果开展后续性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便从科技管理层面及时推动对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二是针对人们的潜在需求开展创新研究而实现科技创新的“创需型科技创新”,要求针对潜在需求进行创新研究,这种需求往往是由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创新引导出来;三是整合不同领域的创新成果而实现科技创新的“整合型科技创新”,要求当代的科技创新管理必须打破学科藩篱,主动地搭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合性、整合性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在学科建制、学科设置和分学科进行科技管理时,必须设立引导综合性、整合性研究的常设机构,规划整合型的科技研发项目,定期地引导和规划不同研究领域开展综合性、整合性研究。当代科技创新的这些新的研发规律和形式,对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6]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1952年建校,直属国家高教部,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化学化工人才,被誉为中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建校六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在多年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探索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